90.第 90 章(1/2)
今晚加更,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发~
【补壹刀】最讨厌那种不明白什么情况,就劝你大度的人
2016-12-13 二把刀 环球时报
我最讨厌有一种人,不明白什么情况,
就劝你要大度的人。
你要离这种人远一点,
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
南京,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的城市。南京,我的故乡。
1937年的今天,一支由不明物种组成的军队以日本的名义攻占南京。南京城,顿作人间地狱;南京人,惨遭肆意虐杀。那个冬日,寒风裹挟着血腥,残阳掩映着绝望。时间被凝固,生命被凝固,世界被凝固。唯有汩汩的鲜血和绵延的惨烈,在城市中无声流淌。
六个星期的大屠杀,30万同胞死于畜类的刀下。2万余妇女惨遭qiáng_jiān、lún_jiān,其中大部分先被蹂躏再遭杀害,包括老妪、女童和孕妇。
一位历史学家估算,如果让所有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手牵着手,长度可以绵延300公里。如果把他们一个个叠起来,将达七十四层楼高。他们身上的血有一千两百吨重,尸体可以装满两千五百节火车车厢。
12月8日早上7时左右, 93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谢秀英老人离世。那个漫长而昏暗的寒冬,她与母亲、哥哥在金陵大学难民区中避难,亲眼目睹了烧杀抢掠的暴行。这是一个月来第5位离世的幸存者。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减至107人。
目击者已逐渐逝去,施暴者正暗自欣喜。
一些当年的日本老兵至今仍然在靖国神社外分发他们的小册子,说 “二战中的日本军队是在进行一场高尚的战争,要把亚洲从白种人的殖民主义中解救出来”。
日本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审查后,“南京大屠杀”、“wèi_ān_fù”等敏感历史问题的内容一再被缩减甚至歪曲。
日本《产经新闻》发起检证南京大屠杀事件真实性的活动,在其系列报道中,部分曾在1937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军官和士兵竟然“作证”称“当时城里没有人,因此也不可能有过大屠杀”,甚至还有人宣称“南京实在是祥和至极”。
去年10月,安倍晋三,甲级战犯岸信介的外孙,以日本首相的名义对中方申报《南京大屠杀档案》登录世界记忆遗产一事表示遗憾。
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当年日本兵闯进家来的时候,他的外婆和几个小姊妹躲在鸡窝里,屏住呼吸听着军靴在地上哒哒作响。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听到类似的声音,外婆都会不寒而栗。
有人一辈子都无法忘记,有人忙不迭地想要将这一段抹去,并且强迫人们跟它一同忘记。
今天,南京城阴雨绵绵,近8000人参与了“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日本时事通讯社的报道却是,“很多围绕抗日战争的纪念日,既有激发国民爱国意识的意图,又有明确日本‘加害者’地位的目的。”《产经新闻》则再次蹦跶出来,要为南京大屠杀期间参与暴行的主力军熊本第6师团“平反”,因为“从历史的观点看”,“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
有人说,中国“揪住历史问题不放,是为了以此敲打日本”。有人说,中国已经是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还要“玩历史悲情”?还有一帮“圣母”喜欢“语重心长”地说,为什么不可以豁达地宽恕过去,为什么不能坦然地面向未来?
这样的话听上去那么熟悉。安倍两周后要去珍珠港,几天前他在官邸向媒体表示:“绝不能重演战争的惨剧。将面向未来表达这一决心。”
显然,安倍在装孙子,而“圣母”们则在装日本人。
说一件十几年前发生在南京的事。16年前的今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3周年忌日,南京满城悲愤。上午9点左右,一些南京市民来到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准备祭奠,却听说纪念碑被正披红挂彩、准备开张的盛岛大酒店移走了。愤怒的市民随即冲进了酒店,砸碎了餐厅玻璃,砸倒了门前的草坪灯。
盛岛大酒店事件,后来被定性为敏感的事件、敏感的地点发生的一件敏感的事情。
不要把这些市民跟砸日本车的那些人类比。正觉寺遇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的是在武华门正觉寺惨遭日军集体枪杀的十七位僧人和三位尼姑而树立的。没有在南京生活过的人,无法真切体会南京人对日本的彻骨愤恨。
事件之后,不时有前来祭奠冤魂的市民留下花篮和鲜花,其中一条挽联上写着“不愿忘记历史的南京人”。
还有人跟着“友邦”惊诧国人的“仇日”情绪吗?还有人跟日本媒体一样认为这是“反日”教育的结果吗?
作为南京人,我知道,它完全出于一个普通人对于历史、对于家乡的朴素情感。
历史是已然消逝的过往,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们对历史的记录永远都无法穷尽所有的人和事。但是,一定会有一些人、一些事,无论谁想躲闪、回避,都忘不掉、绕不开。
南京大屠杀,就是这样一个事件。这场浩劫,不仅是南京人难以抚平的创痛,也是整个中国难以忘却的记忆,更是人类文明史难以掩蔽的伤疤。
我们如果记不住过去,也终将赢不了未来。
转自公号“补壹刀”
微信号:hqsbwx
您若认同本文观点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