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9章 鲜卑冰点,冀州考正(3/3)
>『唉……』曹操收回了手,往后退了两步,到了石桌之前,点上了香,然后略微拜了一拜,插在墓前香炉之中,然后再退了两步,拢手而立。
四周风声呼啸,吹拂着树梢。
许久,曹操缓缓的转过身离去,再也没有多看袁绍墓一眼,只是留下了一句略有略无,混杂在风声当中的话。
『本初兄,后会有期……』
……_(:з」∠)_……
死去的人,不管生前多放不下,也要放下,而活着的人,不管活着多想放下,也要背着。
曹操明白荀彧和陈群两个人提出的『考正制』究竟是为了什么,也是知道其中蕴含的深意,毕竟曹操这一段时间以来,曹操大量任用了一些寒门和庶族,这无疑是对于世家大姓的一种损害,同时,曹操又不能像骠骑将军斐潜那么走的极端,也没有骠骑将军那边的基础和条件,毕竟曹操之下,冀州和豫州,是属于士族密集的州郡。
所以,采用比较中庸一些的『考正制度』,自然就成为了荀彧和陈群尽力调和矛盾的政策产物了。
历史上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是为了消减两汉察举制的弊端,并因应新的社会形势而力图将荐举大权收归朝廷。并且将人才分为九品,明确考评,在制度上也是一大进步。至于门阀,那玩意从东汉就开始坐大,又不是陈长文凭一己之力,靠一份九品中正制就生生给捧出来,做出来的,要是真的仅凭一个政策就能打造稳固一个阶级的地位,后世也不会长期处于某某初级阶段了。
曹操,荀彧,陈群等人,虽然没有斐潜的后世思维,但是也察觉到了东汉以来,阶级固化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曹操之前给寒门和庶族大开方便之门,除了是为了保持曹氏和夏侯氏的权柄稳定之外,也让许多分不到肉,喝不到汤的士族大姓非常不满,荀彧和陈群提出来的『考正制度』,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扩大曹操统治基础,想要取中而行。
其实整体而言,庶族的人员质量,其实的确大不如世家大姓。
就像是后世再怎么贫困的地区,依旧有考上状元的,但是如果整体来看,所有中举的人员之中,出身贫困山区的总是少数。富裕人家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更好的成才条件,所以培养后辈成才的几率,自然比什么都没有的贫困人家要高出许多。尤其是看一看后世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力鼓吹快乐的义务的,不用任何负担的九年教育之后,又能有多少平民阶层能脱离原本的束缚,晋升更高的层面?
当然,若有杠精出现,那么也没得谈,杠精说的都对。
曹操这一次到邺城来,有多方面的考量,除了稳定冀州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豫州许县的战略纵深太差了。
从骠骑将军前一次的跃马城下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走武关道,还是从河洛出,曹操都难以有效抵御,甚至骠骑人马可以直接越城而过,直进豫州,所以北有幽州,南有河内,西有中牟的冀州,战略防御上就比一马平川的豫州要好了许多。
而想要在冀州稳当下来,就不能说完全不用冀州的人,但是要怎么用,自然是要曹操说了算,而不是乡评为主,原本的乡野评定举荐制度什么的,就不能用了。
东汉后期,靠着跟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名士来,他们不愿仕而为官,看起来似乎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但事实上他们根本不敢去当官,因为一旦上任,就等同于站在风口浪尖上……
所以这些家伙,表面上装出一副超然的姿态,却在野下直接影响到士林舆论,想做官的人往往前往投刺干谒,请求评价,评语要是好了,州郡乃不敢不向朝廷荐举,评语倘若不好,恐怕终身再无出仕的可能。
这一风气,甚至连当年的曹操都未能免俗,要特意去找许邵许子将讨评语……
对于曹操来说,想要稳定冀州,就不能让冀州这些所谓『隐士高人』胡言乱语,妄加月旦评论,进而影响整体政治局面的稳定,因此『考正』的权柄,就是要握在自家手中的。
这一次,曹操任命的负责冀州的考正官,是丁冲。
喜欢诡三国请大家收藏:诡三国2k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