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崇祯一式(1/2)
武器的质量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国家的存亡,丝毫马虎不得。在无法机械化生产的年代,除了大力提升科技水平之外,还有依靠工匠的手艺和责任心。
朱鼎盛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看着感激涕零的众人,又加了一把火。
“高祖皇帝曾有诏令,凡天文、地理、医药、卜筮、师巫、音乐等项艺术之人,礼部务要备知,以备取用。只要你有忠君爱国的精神,努力干活,手艺高超,我大明也不会亏待大家。”
“永乐年间,江苏无锡有位石匠叫陆祥,就凭着石刻手艺精湛,参与了紫禁城建设,立下大功,从普通石匠一路做到了工部左侍郎。”
“成化年间的木工蒯刚,凭借精湛的木工技术,官至工部右侍郎。”
“嘉靖年间的木工郭文英,因建造宫殿有功,也是官至工部侍郎”。
“其他人,如木工蒯义、徐杲,画匠朱孔阳等人,也都凭借着各人的忠君爱国、努力干活、手艺高超,最终都得到高官厚禄。希望以后,大家能够勠力同心,一起为大明帝国的崛起而奋斗。”
底下众人还沉浸在光宗耀祖的美梦的时候,朱鼎盛话锋一转,又给他们泼了冷水。
“近些年来,军器质量屡有粗制滥造的事情发生,多少将士浴血沙场,不是死在敌人的倒下,而是死在武器质量低下而导致的事故中,听来让人十分悲愤。”
“皇家军工厂的军器,都要刻有监造官和工匠的姓名和生产日期,如有质量问题耽误了使用,马上按名字抓人问责,该判刑的判刑,该杀头的杀头。”
“以后,皇家军工厂一定要赏罚分明,研究制造出色的工匠要奖赏,粗制滥造的工匠要严厉处罚。如果自觉技术不行,水平不够,可自行退出,朕绝不阻拦。”
朱鼎盛说完,大家都是拍胸推背的保证,一定全力以赴,不留余力。
敲打完了众人,朱鼎盛接着就迫不及待的把米尼式步枪的原理和制作流程向大家仔细做了说明,有画图能力的工匠也当场按照朱鼎盛的意思把样式给画了出来。
朱鼎盛对于制造流程已经是是滚瓜烂熟,一一道来,如数家珍。
米尼式步枪在燧发枪的基础上,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进:第一,枪管内制造螺旋状的膛线,将直膛枪变成线膛枪,让子弹产生自转,提高子弹射出后飞行中的稳定性,大大提高燧发枪的射程和杀伤力;2、米尼弹的制造应用,大大提高了线膛枪的射击速度和气密性。
关于燧发枪,毕懋康在《军器图说》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书中称之为自生火铳,西洋的工匠很多都会熟练掌握。火枪主要包括3部分:瞄准射击方向和控制反应推进力的枪管;一个由扳机控制的枪机,用来击发火药;以及一个使得武器对身体更加舒适和稳固的枪托。
制造米尼式步枪的技术在明末没有任何障碍,主要的困难时在于没有车床,靠人力很难大批量的生产,并且由于每个工匠的手法差异,制造出来的产品型号规格参差不齐。
膛线的制造,朱鼎盛详细的介绍了单点钩削法。这种膛线制法是使用一个钩状削刀,在枪管内和膛径同大的内壁,边转边切,削出单条膛线来,然后每切一次,就逐渐增加切削的深度,直到达到预计的阴膛线深度为止,每条膛线要切削20-30次,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他只要求切出三条膛线就可以,既能省钱又能省工。
这种制法在16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发明,制作上不存在跨越时代的技术难题,所以,朱鼎盛并不担心工匠们制造不错来,唯一担心的就是,如果大批量生产的话,如何保证规格的统一。
想了一下,朱鼎盛有介绍了一种手动木质机械,应该可以提高一些效率和精度,这种方法早期美洲殖民者自己就能制造。
接着,朱鼎盛介绍了定装米尼弹,把定量的火药和铅弹装在纸筒中,使用时用牙咬开直接倒进枪管里,可以节约装弹的时间,并控制好火药量。锥形铅弹后面再装着软木塞,弹径略小于枪径,可以从枪口很容易填装进去,节省时间。在发射时火药燃烧引起温度上升导致软木塞膨胀,弹径就变得大于枪径,可以无间隙贴着膛线发射。为了防潮,可以在外面涂上油脂,尽量减少雨雪天对火器军队战斗力的影响。
最后,朱鼎盛犹豫了一下,接着把刺刀的概念也加了进去。刺刀参照1688年法国陆军元帅戴沃邦设计的套筒式刺刀,这种刺刀截面呈十字棱形,套在枪口部,靠枪管上的卡笋和刺刀上的卡槽将刺刀固定,性能良好,应用广泛。
朱鼎盛林林总总讲了半天,工匠们听的是懵懵懂懂,朱鼎盛也是不厌其烦的反复说了多次,并告诉他们,他们的作坊将搬到科学院的后院,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直接过来询问。
毕懋康边听边记,越靠越近,最后差点和朱鼎盛靠在一起,幸亏王志敏提醒,朱鼎盛才没有被老男人技术宅毕懋康揩油成功,这时看他的眼神都有点不对。
这时候的毕懋康眼中异彩连连,口中啧啧称奇,手指乱弹,他本来就是颇有名气的画家,听了朱鼎盛的描述,已经把米尼式步枪画了个八九不离十。
“皇上,这把刺刀的设计真是巧夺天工,有了刺刀,火铳兵既能够远程火力投射,也能够近战冲击敌人,可以不依靠其他兵种的保护了,此物设计成功,我大明军队一定能够威震天下,所向无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