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 零六章:教育理论(2/3)
了口气。他不希望为了成全李承乾而放弃那些千中选一的学生,尤其这是薛仁贵和裴行俭。他们不但是他的学生,还是他的试验品和未来的希望。
如果李世民和长孙氏不同意,那他也只好两头跑了。将李承乾的课程压缩在上午,而把下午的时间用来教导其他的学生。
这事儿放在前几天还好说,但谁叫代替他上课的吕才机缘巧合的把媳妇儿找到了呢。
长孙氏刚才至所以要犹豫很久,也是有很多顾虑在里面的。
殷清风原先的学生,都是佃奴的子女。在身份上,无人可以挑剔。可除了这些孩子外,还有武氏、薛氏、裴氏的子弟在里面。
乾儿不久就会成为大唐的太子,武氏、薛氏、裴氏的子弟身份立刻就变得不同了。太子侍读的身份,历来的敏感和尊贵的。谁来做这个侍读,表明了皇家对哪个家族的亲近和恩宠。
她不知道二郎对武氏、薛氏、裴氏三族到底是什么想法和安排,但她以为,既然殷清风提出这样的要求,换做是二郎来面对,也只能同意。
之前,是二郎把乾儿送到山庄去学习,这一个“送”字,让殷清风有理由接纳其他家族的子嗣为弟子。但乾儿回到了东宫,且殷清风来东宫教书,则可以避免其他家族再想把子嗣交给殷清风教导的可能。
长孙氏道:“自从乾儿以及他的阿弟阿妹们在清风那里求学后,不但不曾生病,而且每个孩子都活泼得很,不知清风是如何教导他们的。”
她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三天就夭折了,身体休养了好多年后才怀上乾儿。而且,乾儿除了身体孱弱,行事一向循规蹈矩。跟在殷清风身边这么久,不但一次都没生病,性情也变得活泼起来。
前两天二郎告诉他乾儿在众人面前的表现,欢喜得她当时直流泪。现在殷清风上门来,她一定要问个清楚。
殷清风不知长孙氏为何要把话题转到这上面来,他回道:“孩童的天性是喜欢热闹的。侄儿那里孩童多,心思单纯的他们在一起又没有身份上的隔阂,只是尽情的玩耍和一同学习。
孩童又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只要正确引导,他们就可以攀比着谁吃饭吃得多、谁的学习学得好、谁的纪律遵守得好等等。
侄儿的课堂上,只有两条纪律是不能违反的,一是不能随意走动,二是不能交谈与上课无关的话。如果对我和月眉的教课有任何疑问随时都可以提出来。”
长孙氏暗中皱眉头。当初她在舅父家时,规矩可不是这样的。
殷清风仿佛听到她的疑问似的,他说道:“国人做事是讲究仪礼的,但很多是不适合用在孩童身上。
孩童有探索的天性。从在襁褓中睁开双眼、到他们可以走路说话,他们对一切都很好奇。他们想要知道这世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太多的仪礼只能束缚他们的好奇心。
在不束缚他们好奇心的前提下,制定一些让他们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不用人陪伴就可以自己睡觉、到时辰起床、餐前便后要洗手、起床后叠好被褥、自己穿衣等等。
甚至不用去管他们是否跌倒、与其他小伙伴是否有争吵、是否玩沙土、是否攀爬树木等。
孩童们又喜欢玩耍,每日安排学习的时间不能太长久。”
一些简单的现代教育理论,把长孙氏说得有些发蒙。
跌倒了不管、与人争吵不管、玩沙土爬树不管那还怎么管教孩子?
“不知婶婶侍养过花木没有。
一颗树苗破土而出后,是注定要长成参天大树的。若是将树苗的顶尖剪掉,树苗只能横向生长若是在树苗的上方放一块木板,树苗只能向旁边生长,它的树干再也不会挺直了。
孩童就好比是树苗。
父母和老师要充分的了解他们的天性,要正确的引导他们的天性而不是严苛的教导。严苛的教导就好比是剪掉顶尖的剪刀和上方的木板。”
长孙氏有些反应不过来。
孩童就好比是树苗?引导而不是教导?严苛的教导会毁了孩子?
“那那始终让他们任性而为、放任不管?”
长孙氏虽然知道殷清风的说辞来自于仙人,但她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殷清风道:“侄儿刚才的言论,是指十二岁以下的孩童。在十二岁之前,只要求他们懂得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温、俭、恭、良、让、忠、孝、廉、耻、勇等美德就好,不必深读苦学什么诗书礼易春秋。
孩子在懂得这些美德后,也度过了贪玩好玩的年纪。这时,再请来有学问的老师,耐心的教导。
现在的夫子授课方式,都是讲完一本书再换另一本书讲。
侄儿以为这样方式的不妥。
换做是侄儿来授课,侄儿会把那些经书里相同的内容集合在一起,分别来传授。
比如,如果有五本书中都提到了“礼”,六本书都有“治国”的内容、八本书里都有“律法”,那就分别找出来然后一起讲授。这样,孩子在接受教导的时候,就能更细致更深刻的理解“礼”、“治国”、“律法”等内容。”
长孙氏陷入长久的思考。
好久,她喊道:“阿清,取来笔墨。”
一个宫女双手递来笔纸。
长孙氏拿起笔,“还请清风再叙说一边。”
殷清风将他的话又讲了一遍。
长孙氏写完又看了一遍,抬头说道:“清风让你叔叔允许你抄录藏书,是为了完成成语典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