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第 113 章(1/3)
“从先前三事,可以看出,个人的生死对于天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可违逆的既定轨迹。天道之意志定是以为,若郭嘉活到赤壁,便会生出许多不可控的变数。而曹公现在要向天道证明的就是,即便郭嘉活到了此时,赤壁一战,曹公仍会战败,天下局势不会因此大变。如此一来,郭嘉的生死,在天道眼中,便没有那么重要了。
依曹老太公一事,这其中需维持的时间,只有一年。
在那之后,至少郭嘉的性命已经保住。曹公可以再尝试其他的法子,比如郭嘉记下的那几句话。
以曹公熟悉之事相比,便如同两军交战。敌军欲达到一目的,曹公便以各种方式,阴谋阳谋阻拦敌军,让敌军应接不暇,纵使想破局也无从下手,最后只得放弃此处,另谋他路。如此,这处死局便解开了。
天道,若是有情,便不可能无所不能。”
记忆中,荀谌说到此,突然去了眸间严肃之色,轻笑了一声,又饮了口茶:
“然而,谌说了这么多,也不过都是推测之语。究竟是确可如此,还是仅是妄言痴语,谌不知,曹公亦不知。根本无法确认的事,却要求已经知晓破解赤壁败局之法的曹公故意输掉此战,输掉这离天下一统最近的一战,其间艰难,谌是知晓的。
哪怕仅是一年,也足以改变很多事情。在曹公的梦中,一旦输掉了赤壁一战,可就等于直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曹孟德,宏图霸业,天下归心,不才是你自始至终汲汲追求之事?郭嘉是你的谋士,他或许计谋过人,或许得你喜欢,但也仅是一介谋士,一旦与你的大业相悖,如何选,你应该很清楚,不是吗?”
他应该很清楚,不是吗?
建安二十五年,雒阳魏?m寒风凄凄,窗边那几声鸦鸣,哀嘶喑哑,陪他走完最后一程。
面前案上,折扇展开平放,白色的绢绸已泛起岁月余留下的暗黄。‘子衿’二字,笔锋似刀,是他最熟悉的字迹,亦像他最熟悉的人。
“来人!”“啪”的将折扇一合收回袖中,曹操高声道,“传孤命令,整军备马,进军江东!”
“仲达!仲达!”将帐帘一把掀开,曹丕拿着墨迹还未干的竹简大步而入,“你帮丕看看丕新写的诗如何?”
几乎被埋在战报堆里的司马懿抬头看了眼曹丕,又低下头:“再等一个时辰。”
见司马懿没理他,曹丕坐到司马懿身边,看了眼案上的军报,发现全是江东那边传回的消息,疑惑道:“父亲不是已经说了赤壁的事情都交由小荀先生负责了吗?仲达何必为这些操神。”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懿应当如此。”司马懿张口就道,一听便知这只是不过心的套话。
曹丕“哦”了声就不再说话。然而,自打曹丕坐在这里后,司马懿努力了几次,再没办法把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军务上。最后,他只能认命的把竹简一扔,转头向曹丕道:“把诗拿过来吧。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你父亲有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开阔大气,而你此句虽也是写秋景,然悲而不壮,少了层气魄在。”
“那是因为丕与父亲诗中志怀不同。”曹丕道,“你继续往下看。”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二公子,”司马懿头痛的把写着曹丕的诗的竹简一放,“你有时间研究这些,不如多读些韬略兵法,旧典文章。”
“那些东西丕从小便读,如今暂且歇歇也无妨。”曹丕又问司马懿道,“仲达以为丕此诗如何?”
司马懿:“……”
“仲宣说丕此诗千回百转,既寓情于诗,又不失将尽未尽之韵味,读罢哀戚满怀,然又不知向何处相诉。”说完,曹丕又看向司马懿,“仲达未有此感吗?”
“……”虽然很不想理曹子桓,但既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将身家性命赌在曹丕身上,司马懿只能暗叹口气,劝道,“二公子,以诗词雅赋为趣乐闲事,自无不可。但和王仲宣等人走得近了,二公子未免会沾染上文人气,所以除却必须,二公子还是少与他们接触为好。”
曹丕皱眉:“文人气又有何不好?”
“思想天真,不识时务,自以为一己之力可以匡扶政道而不知权变,桓灵年间那些不知死活结党横议结果被党锢下狱而死的,都是文人气太重了。”
司马懿冷声说完,才觉得语气重了些。这样劝曹丕,只怕会适得其反。于是他不得不压着心口烦躁,温和了些对曹丕继续道,“二公子,你要做的不是简简单单一个诵咏风雅的文士,这大好山河,迟早有一天是你的。你要学的是帝王心术,是权谋暗道,是如何御群臣为己所用。王仲宣也好,你的兄弟也好,即便你与他们再交好,也不可全心相信。兵者诡道,帝业诈术,二公子多研究些这些,会让主公省心许多。”也让他省心许多。
“仲宣也好,丕的兄弟们也好,都不可全然相信,这便是帝王心术……”曹丕喃喃重复了遍,突然抬眸看向司马懿,笑问道,“那仲达呢?”
心下一凛,司马懿立即起身,敛色合袖向曹丕深揖:“司马懿能为二公子信任重用,是懿的幸运。”
“最后将你征辟到丞相府的,可是父亲,不是丕。”曹丕继续保持着淡淡的笑容,只是仰头看向司马懿的那双眸子,带上了些许与他父亲如出一辙的威严,“仲宣通透洒脱,子文子建与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