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章(1/1)
“宰相、御史大夫、两省五品以上供奉官自为一行,十二卫大将军的座位在其次,三师、三公、令仆、少师、保傅、尚书左右丞、侍郎自为一行,九卿、三监的座次在他们对面。自古以来,未曾错乱。这段话大略体现了当时的旧制,今天抄录在这里,以弥补记载的遗漏。赐功臣号的原文是,赐功臣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自后藩镇下至从军,资深者例赐功臣。本朝唯以赐将相。熙宁中,因上皇帝尊号,宰相率同列面请三四,上终不允,曰:徽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实?是时吴正宪为首相,乃请止功臣号,从之。自是群臣相继请罢,遂不复赐。奉天之役,是指唐德宗建中四年,因京师发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次年下罪己诏,赖诸将平叛收复京师,史称奉天之役。藩镇,又称方镇,指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掌握地方实权的节度使等割据势力。从军,是从事和参军的合称。二者为古代文武长官的属官名,分掌文案和军事。唐代藩镇,从事和参军的职权往往甚重。尊号,亦称徽号,指古代给皇帝,或皇后所加的出于歌功颂德的名号。宋神宗熙宁元年,群臣曾请加神宗以奉元宪道文武仁孝之号,神宗不许。后来神宗又有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之号。吴正宪,即吴充。字冲卿,浦城,今属福建人。官至宰相,卒谥正宪。全文的翻译为,朝廷赐予臣下功臣的名号,始于唐德宗奉天之役时。从那以后,各藩镇长官以至其僚属从事和参军,凡是资历深的,都援例赐以功臣之号。本朝只以功臣名号赐予将相大臣。熙宁年间,因按制度要加皇帝尊号,宰相率领同事诸大臣当面请示再三,神宗始终不答应,并说:这种名号如同你们的‘功臣’之号,对一个人的名实又有何补益?其时吴正宪为宰相第一人,于是请求取消已赐给他的“功臣”之号,神宗答应了。自此群臣相继请求撤销功臣名号,遂不再赐予。《梦溪笔谈》首载《故事》一门,共分两卷,主要记叙和谈论宋代朝廷的典章故事,涉及官制、礼仪、舆服、图籍、科举、封赐等内容,并及有关掌故。作者所谈是有所选择的,多为当时人们已不甚熟知或不知所从来的事项,许多细节可以弥补史书的缺载;同时由于宋朝典制多沿承唐朝典制,所以作者叙其源流多溯及唐代。辨证一中,钧石之石的原文为,钧石之石,五权之名,石重百二十斤。后人以一斛为一石,自汉已如此,饮酒一石不乱是也。挽蹶gong弩,古人以钧石率之;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