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1/1)
“今日偶成此篇,真乃天所假吾耶!实不敢想,书成,复览,慨然曰吾尊而不迷圣人言,恐而必行至人法。吾言得之,吾言得之!这个问题其实在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里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简单的说,王安石的私德是没有可以指摘的,财色都不取,唯一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不讲卫生,经常不洗脸,不换衣裳,但一点也不是什么过错,纯属吹毛求疵了。公事上,他主持的变,初衷总是好的,积重难返,入不敷出也实在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但是他太急切了,太想看到变的成果了,但遍观史书,变法是没有一蹴而就可以成功的,为此,他几近于偏执,三不足的提出,今人因为改的缘故,常歌颂其体现了王安石变的决心和毅力,但它也同时表现出了王的执拗和刚愎自用,阻挠变的一律遭到攻击,打压,罢黜,为此也遭到了温和中立派苏轼的反对,甚至是庆历新的主持者,范仲淹,富弼,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连他的朋友也纷纷弃他而去,皆是因为他的态度的强势,性格的执拗,不听人言,不懂得转圜游戏规则。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使得王安石的变法几乎成了孤军奋战,因此像吕惠卿,章惇,蔡卞,蔡京等一干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之徒得以逢迎而走上舞台,自然的他们为了个人的前途,使得王安石的变法举措的实施逐渐背离了他的初衷,媚上欺下,强推新,又以变之名行中饱私囊横征暴敛之实,从而又导致了民怨四起,变失败。总的来说,变举措先天不足,后天急进,用人不当,一意孤行,因此,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常常因为受吕,章,等人的影响而有失偏颇,又因为灭亡,而把此罪像是把秦亡归于商鞅一样,归罪在他的身上。如果像当年明月评价历史人物那样去评价王安石,我想说,他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官,但不是一个好的,合格的,领导。。。”v首发///
遇川点头。
荆扉说:“其实很简单,我们就看当时反对王安石的是些什么人,主力当然是司马光、文彦博,这二位也算名臣了吧,但这二位代表的是谁?文彦博一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真相大白!我们说,自古以来,敢于挑战的变者,鼓掌称颂就行了。应该说唯一遗憾的是王安石变中断,没有让我们看到一个变成功的。要光说为人如何,那他肯定是个好人,不是奸邪之徒只想着贪图名利而不干实事,但如果细论到公事,褒贬不一,各有各的看法,毕竟有些时候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王安石尝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后世史家尝言:亡于王安石。鉴古思今,诚斯言哉。对于王安石的公事方面并没有太多了解,但对于荆公的诗歌,还是略知一二。我大概从王安石改诗这一事件探讨一下个人对荆公的看法吧。”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