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虽千万人,吾往矣(1/2)
太子的行动打了孙承宗一个措手不及,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他猛然惊觉,原来报纸还有这个作用。
曾经都是他们以舆论为武器攻讦别人,给别人定下罪名。
没想到有一天,他们也被人用舆论给定性了。
显然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针对行动,说是百姓自发,孙承宗是一点都不信。
特别是讲武堂上街游行这种事情,要说太子不知道,那绝对是骗鬼了。
冷静下来,孙承宗开始给熟悉的官员写信,他可不是那么容易退宿的人。
他一连写了十封信邀请他们到府上做客,既然消息已经走漏,那也不必藏着掖着了。
孙承宗准备就这么正面硬钢了。
第二天报纸依旧是大篇幅的报道这些人,把他们称为投降派,汉奸派。
街上的游行更是斥责他辱骂们的亲人,儿女甚至父母,那些敢争辩的都被人泼粪水。
好不容易熬过一天,晚上孙承宗府上约的十个人只来了四个,其中四个称自己有事,有两个是真有事。
真有事的一个是被粪水泼的出不了门,一个是跟人理论不过,气的要动手,被一大帮人围攻,好在城防军‘及时’赶到,还留了一条命。
看着稀稀落落的四人,孙承宗也是胡子直抖:“真是有辱斯文!有失体统!明日老夫要上殿!痛斥这种行径,诸位可愿与我一起上奏?”
其中有一人非常激奋,他是真的被气到了,今天他的学生都上街游行去了。
大明还没有跟外族妥协的先例,朱慈烺的引导非常成功,成功激发了青年的血性。
他抖抖衣服站起来:“我愿于孙师一同上奏!”
另一个担心的问道:“若是上奏,我等倒是不惧,但是如果祸及家人……”
孙承宗看向另外两人,两人也有些犹豫,但是最后还是咬牙:“我等愿意一同上奏!”
孙承宗想起当初联络时百人复议,千人声援,太学震动的场面,到了现在就剩下他们这五个人,不禁有种萧瑟之感。
胆小的那个嘟囔了一句:“孙师总说太子年幼,我查其言,观其行,不像是幼儿之态呀!”
孙承宗眯着眼:“正是这种行为才让我更加担心,他要是连这点异建都容不下,怎么能容得下大明万里江山!”
那人立刻说道:“孙师言重了,太子定是被奸人所惑,我看那李若琏就不是什么好人,锦衣卫都该杀!”
刚刚激愤的人这个时候站起来:“我看我们不如直接按照上次商定的上书要求皇上严惩太子侍讲侍读,然后劝太子在宫中进学。
太子经常跟那些丘八待得久了,难免沾染一些恶行,我等当劝谏太子亲君子远小人!”
孙承宗点点头:“献之所言有礼,那我等明日就一同上书!”
胆小那个不禁问道:“那要是天子不听怎么办?天子对太子可是寄予厚望,言听计从,而且内库统计司有今日之家底都是太子辛苦……”
献之瞪眼到:“那些都是查抄所得,都是锦衣卫巧立名目,栽赃陷害贤良……”
说到一半他也说不下去了,虽然心里恨那些锦衣卫,但是要说那些人是贤良,他自己心里也迈不过那个坎。
孙承宗摆摆手:“不管如何,我等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为太子好,明日若是天子不听,我就算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死谏!”
其余人大惊,胆小那个连忙说道:“不可,孙师一生为国操劳,行的是大义,陛下不会不听……”
献之哈哈一笑:“好!死谏之事不必孙师来,我当为天下文人做一个表率!
孙师还请给我一个留名青史的机会。”
几人看着已经是癫狂状态的刘奉刘献之,一时间陷入了沉默,学生的背叛对他打击太大了。
只是天下形式一下子变了,原本这种事一定会名留青史的,但是现在可就说不定了。
他们失去了舆论的制高点,受到百姓的抵制,加上报纸的宣传,他们很可能要遗臭万年了。
刘奉看着众人:“怎么?众位怕了么?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这点挫折就动摇了?虽千万人,吾往矣!”
孙承宗也坚定了眼神:“好!明日我等一同上殿!”
几人喝酒赋诗慷慨激昂,共同吟诵‘正气歌’以壮声势,喝到半夜干脆也不走了,直接在孙承宗家里休息,相约明天一同上朝。
第二天朱慈烺难得起了个大早,昨晚孙承宗聊天的内容已经呈送给朱慈烺和崇祯,有人死谏这可不是啥光彩的事情。
这事不仅要写入史书还要记录在起居注中,要是能抓住对方罪行,定个贪污受贿啥的也就算了。
接过这个刘奉是一个御史,从翰林侍读,一路升上来都是清水衙门,所以根本没有啥污点。
至于孙承宗更是麻烦,要是让这老头死了,那可能就是整个文臣集团的离心离德了。
昨天夜里崇祯已经连夜吩咐了值殿的大汉将军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朱慈烺到来时,崇祯也是一脸凝重的站着:“准备的怎么样?有把握么?”
朱慈烺摇摇头:“要不咱们还按照上次的奏章来?”
崇祯挺起胸膛大步往前:“咱们可以输,怎么能闭战?走!”
礼仪结束之后,崇祯特意允许今天升官、贬官、辞官和外调人员进殿谢恩。
这个可是少有的事情,显然对于崇祯来说这只是一种拖延时间的手段。
但是对于那些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